导读: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后,保险行业似乎迎来了瓶颈期。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商敬国,探讨保险行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后,保险行业似乎迎来了瓶颈期。“承压”、“拐点”、“转型”成为2021年保险行业的关键词。为此,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商敬国,探讨保险行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外部环境不是保险公司自己能决定的,因此需要聚焦能力范围内的转型。前几年,转型或不转型也许不会有实质性影响,但做总比不做好,因为等到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再想转型,风险就会变高。一是临时抱佛脚准备不足,二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也很难摸索出转型之路。转型是进行时,每年都在积累,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长远不了。”商敬国坦言。
“保险是一个朴素的行业。这个行业不能图快,路得踏踏实实地走出来。我始终认为这个行业很好,相应地,从业者也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真正实现利国利民的保障。”
转型挑战是负债端和资产端双向
记者:如何看待近年来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
商敬国:近年来,保险行业资产和主要业务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202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赔款与给付支出1.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021年四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4.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5%。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行业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全球影响逐步扩大。
记者:如何看待保险行业目前的转型压力?
商敬国:目前,保险行业面临转型压力。一是负债端转型,包括部分代理人的去留、业务的选择等,这不像以往趸交转期交般的业务调整,而是关乎业务取舍,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审慎思考自身优势。
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在转型抉择时可能难以坚定,一边是传统业务红利犹在,转型很难说舍就舍,一边是渠道压力递增,转型不能说停就停。
二是从负债端向投资端转型。目前,保险市场深度开放,国内和国际保险公司的竞争不止于上半场的业务增长,而是进入到下半场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抵抗能力。
现阶段,国内保险公司可能相对青睐业务不断增长的经营模式,有的虽然一时业绩亮眼,但资产配置和风险抵抗能力不足,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就容易面临风险。风险管理模式转型不可能立竿见影,比如目前保费增长多,但退保相对也多,这就是隐患;现在利润良好的重疾险,未来赔付也可能会增多,这也是风险。未来,国内和国际保险公司的竞争还包括海外资产配置能力。保险公司最终比较的还是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因此从负债端到资产端的转型是必然的。
记者:保险公司如何进行上述转型?
商敬国:保险行业过往的资产配置模式是相对透明化、模式化的,包括存款、债券、加上一部分股权,各家的模式、比例大同小异。如果始终采取这样简单的低风险资产配置模式,收益率一定不高。因而,保险公司需要适当承担一部分高风险资产。
当然,这是有先决条件的。负债端和资产端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端能承担多大风险,取决于负债端做了哪些业务。如果转型到位,竞争力提升,负债端有长期业务来源的话,资产端可以做一些长期的波动性相对大一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配置;相反,负债端转型不成,自然无法承担这种投资。可以说转型的早晚和转型后的竞争力高度相关,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越早完成转型效果越好。
这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意愿,而是行业趋势。现在身处行业中的保险公司或许已有亲身体会。业务增长乏力已成为行业痛点,但如果没有有力的资产配置优势,保险公司也很难在业务上作出承诺。转型的挑战始终是双向的。
记者:这对保险公司在养老领域的竞争是否也有重要影响?
商敬国:现在养老领域不止保险公司参与,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提升保险公司养老金的投资能力。
未来,养老金资产端的专业服务能力非常重要。保险公司讲求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在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相较之下银行侧重储蓄、贷款,基金在中长期投资上的布局也不及保险长久。及时巩固既有优势,保险公司就有机会在养老领域上找到定位,脱颖而出。
这一赛道收益大、竞争激烈。在此背景下,规模大的头部机构就会强者愈强,更好的投资能力就能吸引更多资金。简而言之,更专业,规模更大。
重要的是,养老领域是一个有无限想象空间的领域。不止国内市场,养老金投资在全球金融市场都很受欢迎。管理好养老金也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专业化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记者:保险业应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敬国:专业化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一定不是重复,走老路无法提升质量。保险行业必须回归本源:保险公司因何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哪些是保险独特的行业价值?
其实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比如保险公司在资产端是长期投资者,有别于对冲基金一类的短期投资机构。这是分工,别人做得更好,保险不必做;保险自己的事,别人也做不了。专业是高质量的切口。
现实中,这种专业化体现在民生领域,尤其是健康和养老领域。保险天然具备保障职能,民生领域是使命、职责、期待,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如果保险公司把未来聚焦在短期收益上,行业也谈不上高质量。从历史上看,保险最初也并非高利润行业,它的初心带有浓浓的慈善互助色彩。
民生领域需要主动的风险管理。保险不仅要做锦上添花,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越有风险,保险越该走在前面,因为它的作用在于抵御风险,也只有如此才会收获认同。
我们要相信保险是价值的创造者而非消耗者。民生保障就是保险的根。当保险是生活必需品,给人安全感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有了文化认同后,保险覆盖率自然就会提高,最终保险公司也能收获利润。
目前来看,保险市场似乎缺少了竞争和淘汰机制。随着未来保险市场深度开放,竞争加剧,市场的浮标会更加清晰,公司之间互相对标参照,部分无法在民生领域作出成绩的保险公司会在国民的选择中慢慢会被淘汰。这种淘汰可能是兼并,无法在市场中体现出价值的保险公司淡出市场,实现慢性、良性循环。
如何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又回到了第一个话题中谈论的负债端、投资端同步发展,高质量才有可能实现。
对于民生领域的保险而言,投资端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同时保险公司还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在国际上亦是如此,比如在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建立对接账户、将团体健康险纳入保障政策等方面。与政府合作,保险公司也可以专注于产品,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减少渠道压力以及压力背后的误导销售、粗放发展等一系列痼疾。
记者:协会在这方面将进行哪些工作?
商敬国:一是主动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二是加强自律,形成行业的良性竞争。在健康、养老等领域,我们也会做出最大的努力,提升行业形象。
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效率才是
记者:保险公司应该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
商敬国:数字化转型对保险行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过去保险行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以物理网点为主的架构,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保险公司如果继续一味追求增加开设实体分支机构,相较数字网点就会造成更大的开支压力。
但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效率才是。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前期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物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既有模式的改动一定会有阵痛。辩证地看,这也说明数字化潜力大,成功转型后能节省的成本多。
整体而言,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蹴而就。保险行业没有科技传统,作业方式和互联网公司有本质差别。这样的行业在数字化面前并不具备优势,也没有先例,只能不断探索、反馈、修正。
这个过程要避免转型成为口号。数字化最终还要服务于保险。关键在于怎么服务,这需要创新,即使在国外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因公司而异。
记者:保险行业应该如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商敬国:保险行业要做一个对环境友好型的行业。更重要的是,保险行业要如何服务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实体经济。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ESG投资,这是时代的红利。每个时代都会有特定的机会,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把握,以及自身的特质和时代能不能契合。
保险行业投资周期长、规模大,正需要一个具备良好前景的长期赛道,而保险行业带来的资金和服务也可以为新行业带来红利。ESG投资成熟后,首发优势明显,收益多,参与民生服务也可以帮助保险行业提升影响力。
ESG投资已经是保险行业关注的外延的重要方向。保险行业未来会偏向于养老金的资源管理,它所掌握的资金数额大,有潜力匹配ESG投资。虽然银行资产更大,也有绿色贷款服务,但更多偏向短期。
从大趋势看,保险行业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绿色发展。这是一次机遇,如果把握住绿色发展机遇,很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进而提高保险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记者:保险行业应该如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商敬国:
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以健康、养老领域为例,这需要全循环的实验,而大湾区基本具备了打通循环的要素,如果能够先行一步,将一个地方的循环系统跑通了,就可以给全国好的示范。改革需要载体落实,大湾区就是,并且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40642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